面塑,也称面花、花馍,造型以花鸟鱼虫、蔬菜水果、飞禽走兽等为主,在晋南一带历史悠久,流传甚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花馍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万荣花馍线条简练、富有形式美感,在当地婚丧嫁娶、节日祭祀等活动都离不开花馍,可谓“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今天,让我们走进“河东巧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解云仙,看看她是如何用一双“巧手”捏出她的绚烂人生。 有志者事竟成 精诚所至 潜心习得好手艺 今年55岁的解云仙是万荣县解店镇下义村人。心灵手巧的她精通面塑、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云仙捏的就是好看,这娃就是有天赋!”少年时期长辈们的一次夸奖,让解云仙坚定了学习面塑的方向。 既然决定做,那就要做到最好!解云仙想要做出最精致的面塑,经多方打听,得知山东的面塑做得最好,不满二十岁的她怀揣200块钱,独自前往山东菏泽向当地的面塑师傅学艺。 求学的路充满坎坷,几经辗转,好不容易寻到当地一个知名面塑手艺人,可是老先生坚决不收徒弟,解云仙苦苦哀求,老先生还是不肯将手艺传授给她。“来都来了学不会绝不回去!”倔强的解云仙找了一个小旅店住下,每天一大早就去老先生家里帮着干些零碎活,洗洗衣服,扫扫院子。半个月后,老先生被她的诚心所打动,才决定收她为徒。 在传道授艺的过程中,老先生从和面、发面的基本功到切、揉、捏、揪、挑、压、搓、拨等雕花技艺,一项一项亲手传授,半年后,解云仙学成拜别师傅回到了家乡。 起初,解云仙只是在村里练手艺,谁家有红白喜事,她就免费去帮助蒸制花馍,用自己学到的技艺,捏花雕刻、盘龙塑凤,得到邻里乡亲的一致好评。成家后的解云仙把面塑当成了事业来做,她捏好的花馍由父母拉到县城里面进行销售。 “那个时候家里很贫穷,我们一家人就住在那个9平米的房子里,一个蜂窝煤炉子,一个小桌子,一张床就将这不大的屋子占的满满当当。” 没有工作室,解云仙就在房子旁边用石棉瓦搭了一个小棚子,里面支上一张大桌子,放上案板来揉馍,一次大雨将瓦片冲塌了,雨水混着瓦片砸在了刚和好的面里,解云仙的母亲听着声音从房里走出来,看着毁了的灶台和被雨淋湿的闺女哭着讲:“云仙,这个营生太苦了,咱们别做了吧。”解云仙默默流下了眼泪,可这是她自己选的路,她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苦心人天不负 尝尽辛酸 花馍捏出大产业 1998年9月,解云仙在万荣县五一东街开了一家礼品花馍店,本以为有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就不会像之前那样艰辛,但接踵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却让她始料未及。 硬面馍要用很大的力气去揉,不用劲馍揉不光,瘦弱的解云仙日复一日、不知疲倦的工作,导致手指关节发炎变形,需要休息消肿。可工作总要有人做,解云仙的母亲心疼闺女,不顾自己腰疼主动提出帮她捏花馍。从那天起,解云仙的父亲每天去县里取面带回家,第二天再将做好的花馍送回来。不管多少斤面,解云仙的母亲总能捏完,第二天准时让父亲给解云仙送过去,解云仙只感叹母亲干活的效率高,却不知其中原委,直到有一天父亲说:“云仙,你不要给你妈拿那么多面,你妈做不完活不吃饭也不睡觉,我看着心疼的很。” 可怜天下父母心,解云仙的父母为了支持她创业,不辞劳苦,主动替她分担。“我母亲前一段生病了,我就贴身照顾她,我这一辈子亏欠父母的太多了,现在到了我报恩的时候了。”说起父母曾经为她做的一切,解云仙红了眼眶。 为了赶工,通宵达旦干活对解云仙来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客户忘了提前预定,直到临近关头才预定花馍。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解云仙和丈夫两个人整整干了三个通宵,实在扛不住就在凳子上打个盹,起来继续捏花馍,终于在约定期限内让客户拿到满意的面塑艺术品。 “云仙,咱们不要太辛苦,能干多少接多少,你的身体重要。”丈夫心疼的说。可是家有二子的解云仙身上扛的担子着实不轻,必须得吃这个苦。“哪怕你没有本事,只要肯吃苦,就能挣下钱。”如今55岁的解云仙从来没有休闲娱乐的时间,饭后走街串巷、跳广场舞的生活对她来说就是天方夜谭。夏天汗流浃背,冬天双手皲裂的她永远都在捏花馍。 尝尽酸苦方知甜,解云仙的花馍生意越做越大,她更是投资几十万元,建成了面积为500平方米的捏花展厅、蒸馍车间、库房等设施齐全的万荣县城镇云仙传统工艺面塑铺。同时,她还注册了云仙面塑传统工艺公司,真正把花馍当做产业来做。 老手艺新产品 传承创新 脱贫致富带就业 为了创新产品、打造品牌,解云仙长期以来博采众长,苦心钻研,不仅能够捏塑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还紧扣时代主题,把宣传政策、倡导新风、赞美家乡等内容与面塑创作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涉及时政、经济、文化、教育、民生等方面的面塑作品。 “国家节庆日或是大型活动,我都会创作相关的面塑作品,用花馍把时代内涵展现出来。”为了迎接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解云仙构思设计了一系列的面塑样式,有小麦、玉米、杂粮组成的“五谷丰收”;农民采摘葡萄的喜庆场景;万荣特产三白瓜喜获丰收的场景等等。 生意越做越大,需要的人手也越来越多,在解云仙店铺工作的有陪读的家长、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主妇以及村里的贫困户。县里陪读的家长在解云仙这里上班时间自由,送了孩子上学来做工,孩子放学就回家。有的家庭主妇白天要照顾家里,解云仙就让她们晚上来做工。“男人干不了精细活,我就让他们帮忙装车。” 为了使面塑这一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解云仙在当地妇联的支持下,无偿培训学员800余人,让更多的人学习这一传统手艺,带领他们不断增收致富。前不久,运城市妇联举办的“河东巧姐”直播带货活动,更使得解云仙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有很多外地客商打来电话表示想与她要合作,还有许多人打电话给她,想成为她的学徒,她都爽快答应,而且都是免费教学。在解云仙眼中,传承就是她的责任和义务,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加入进来,是她最开心的事情。 不少学校也邀请解云仙前去为学生们作面塑课堂指导,解云仙为孩子们详细讲解面塑的相关知识,并通过手把手的教学和示范,让孩子们掌握面塑的基本方法。“传承也要从娃娃抓起,我去学校教课,孩子们不仅学习传承了面塑技艺,也收获了快乐。”解云仙自豪地说。 在解云仙的影响下,其子赵锐从小痴爱面塑艺术,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跟随母亲学习面塑。赵锐捏制的面塑作品,将民间艺术与现代美学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新派面塑。2019年10月,赵锐被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万荣面塑”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还成立了万荣面塑艺术研究所,和母亲解云仙潜心研究面塑文化,组织培训更多的年轻人学习面塑、传承面塑,让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 2013年,解云仙被山西省文化厅授予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万荣县城镇云仙传统工艺面塑铺被山西省妇联授予“三晋巧姐”手工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2018年,万荣县城镇云仙传统工艺面塑铺荣获运城首届五小企业(群星灿烂)工业产品博览会工艺大师技能演示金奖。她还多次获得省、市、县“三八红旗手”和“巾帼女杰”等荣誉称号。传承创新带动致富的路上,解云仙将越走越远。
|